日前,一则“因分享无人回应爸爸退了家庭群”的话题引发公众关注,登上热搜。
微博中,博主“@张悦宁宁宁”分享了他爸爸的故事,“我爸宣布退出家庭群了!当代亲情断舍离”。聊天截图显示,张爸爸在8人的家庭群中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喝到了28年的老酒。但时隔一天,仅有女儿回复。
次日下午,张爸爸发了这样一条消息:一个亲人群是分享喜怒、忧愁善感的小团体,没人关注点赞沟通,这个群没有存在的意(义)。随后,他便退出了群聊。
(资料图)
这则微博引起了许多网友的情感共鸣,不少网友表示有着类似的情况和经历。“分享链接没回应就算了,认真分享生活却一直都没有回应的话,想退群也是正常的。”一名网友说。
4月28日,红星新闻记者联系到这名当事人张爸爸。他告诉记者,“这个群大概是2015年左右建立的,刚开始建群的时候还很热闹,2019年以后就逐渐冷清下来了,有时候发消息没有回应,我确实感到心里有点失落。”
▲博主“@张悦宁宁宁”分享了他爸爸退出家庭群的故事
-1-
“爸爸退了家庭群”
对话本人:退群后心里有点失落,但也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
张爸爸目前53岁,居住在内蒙古包头,从事管理职业。微博中出现的家庭群约在2015年由他的小舅子建立,“群里有我和我爱人,以及我爱人的兄弟姐妹共三家人,我们现实生活中感情特别好,经常打电话、打语音联系。后来建立了家庭群,目的是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更方便交流。”
对他来说,群里最热闹的时候是刚建群后的三年。“那时候每天都会有人互动聊天,早上互道早安,同时也会分享自己今天的工作、生活,所以我觉得建立家庭群是一个很好地增进感情的方式。”张爸爸说。
热闹之后,归于沉寂。不知何时,群里的亲戚们大多处于了“潜水”状态。
张爸爸表示:“以前我老婆经常会发一些防诈骗的小视频推荐给大家,但是大概在2019年后,群里一下子冷清起来,很少有人发消息,我们分享有趣的事、好看的内容,除了我女儿就很少有人回复了”。
“在群里发了消息,我肯定会期待大家的回应,在我看来家庭群的意义就是如此。如果我真心地进行分享却没有人回复,心里肯定还是很失落的,更何况我们分享的内容是比较有意义的。”上周日张爸爸在群里分享了一则“公安部门历时半年拍摄17部反诈视频,精准揭露诈骗伎俩”的推文,并表示希望大家抽时间看一看视频预防诈骗,而发完这条后却一直没有人回复,“多次打开群聊却发现无人回复,我真的很伤心”,直到4月25日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当时他一气之下选择了退群。
▲上周日,张爸爸在群里分享了一则防诈骗推文却一直没人回复
但张爸爸对家庭群的“冷清”同样表示理解,“退群后,也有亲戚私聊我进行解释,说实在是比较忙所以没有回应。现在大家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同辈的亲戚和孩子们工作都很忙,并且大家因为生活、工作、经历的不同造成渐行渐远”。
张爸爸坦言:“退群后,我心里比较失落,同时也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因为再也不用时时刻刻盯着群聊,关心是否有人回复我了。”对此,张爸爸表示,退群后他还会采用别的方式维护与家人的感情,“我们的感情基础还在,但以后更多是点对点的联系吧,比如通过打电话、打语音和小舅子他们私聊,这样也不会影响到别人的工作和生活。”
-2-
你的家庭群还热闹吗?
记者调查:“热闹”渐远,“冷清”更普遍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一个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微信群开始建立,2018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8%的受访者加入了家庭微信群。
红星新闻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10位成都市民,其中8位市民加入了家庭群,2位则没有,而8位加入家庭微信群的市民均表示“群里很少聊天,除了发红包”“有事才聊天,平时都很冷清”。27岁的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跟他们(家庭群中的亲戚)没有共同话题,我有个年轻(人在)的群,都是些小姐妹,我喜欢跟她们一块聊天。”
“张爸爸退群”在引起许多网友情感共鸣的同时,不少网友评论表示有着类似的情况和经历。“记者浏览相关话题发现,网友们分享的家庭群聊天情况包含但不限于这几个特点:以一个家庭为单元的家庭群聊天频率较高、包含多个家庭的群往往聊天频率较低;长辈聊天较多,晚辈聊天较少,同时晚辈常常扮演着附和、喝彩的角色;家庭群中聊天的内容以辟谣视频、防诈视频、“心灵鸡汤”等为主。
▲网友表示,家庭群中的聊天内容以辟谣视频、防诈视频、“心灵鸡汤”等为主
同时,网友们也评论了不少他们不在家庭群里聊天的原因。有人说,每天应付工作已经很头疼了,下了班实在不想在家庭群中回复;有人说,老年人在群里分享的标题党的养生知识和国际大事让人没有回复的欲望;也有人说,自己只是单纯的不善于表达,不想在家庭群里说话,但现实生活中与亲戚朋友们的关系还是很好的……
▲网友评论
微信家庭群构筑了社交媒体内的家庭文化空间,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家庭群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热闹”,也没有达到预期的、为不同生活空间的亲属提供联络和互动平台的功能。
与张爸爸的经历相似,1996年在山东出生的张晨晨给记者看了一张家庭群的聊天记录日期截图,她家的家庭群每个月仅有几天会有人聊天,而最后一次聊天是在2021年2月26日,消息记录停留在她舅妈@她妈妈吃饭的内容上。
▲张晨晨分享的家庭群聊天情况
“2019年之前,我们和舅舅家的链接很薄弱,关系也并不好,后来想着还是要有个彼此能一起说话的地方,就建了一个家庭群。”张晨晨表示,刚开始家人们会经常在群里分享生活、发发红包和合照,有时候也会通过家庭群约饭,但热闹也仅仅持续到2020年的5月。
在三十多岁的高岑看来,家庭群只是一个过年娱乐的“赛博空间”。“(我们家)群里有25人,消息一般都集中在过年那几天,发红包、发拜年视频,有时候一天能有几十条消息,特别热闹。”但平常,“冷清”是更多的状态。
▲高岑分享的家庭群聊天记录,消息一般都集中在过年那几天
平时高岑也并不太愿意在群里发消息。“工作很忙,白天已经很奔波劳累了,晚上回家有时候看到大伯他们发的消息,都是抢车票、防诈骗,我只能回复一句“收到”,也不知道还能聊什么。而且出来上班了,说实话很少想起老家的亲戚们,主动聊天不可能,共同话题也很少,我们不回复,长辈们也就很少发消息了。”
对她而言,并不期待在家庭群里获得情绪价值,她的日常情感分享另有途径。“我更愿意和朋友、闺蜜一起聊天,话题很多,群里每天消息都是“99+”。家庭群里的很多都是长辈,他们不怎么会用微信,如果有急事需要联系都会直接打电话”。
红星新闻记者对话的多名受访者中,家庭群“冷清”的现象几乎是共性,在经历建群最初的“火热期”后,大多群会慢慢降温,发言讨论逐渐变少,甚至最后变为沉默。
“这可能跟家人的和睦程度、性格有关系吧。”受访者小白是个性格开朗的人,在她的家庭,亲戚们多是性格活泼的人,“大家都爱表达,爱交流,平常走的也近,在群里只要有一个人发言,很快大家都会出来。当然我身边朋友确实也蛮多家庭群很淡的”。
▲网友评论
-3-
“感觉关系渐远了”
线下的“弱关系”在网络中的蔓延
看着家庭群冷淡下来,张晨晨觉得,家庭群变得冷清是必然的。“建群的初衷是为了增进彼此的感情,后来我们发现生活里仍然会存在很多矛盾,亲情会淡漠,无法用微信群“修补”,即便聊天也只是做表面功夫,因此这个群也渐渐零落了,我彻底忘记了它。”
而对于广西桂林的张树而言,亲戚时不时在群里的“炫耀”“攀比”成了他“屏蔽”家庭群的重要原因。“因为大伯家境优越,他经常会在群里炫耀儿子又找了什么样的好工作之类,比金钱、比子女,有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回复他,偶尔提到自己的事情也会被他强势地教训一顿,所以小辈一般都不会在群里发言。”
张树说,如果不是因为家人的劝阻,他可能早就退群了,在他们看来大家都是亲戚,“低头不见抬头见,不要弄的太尴尬。”
▲张树分享的家庭群聊天记录
记者发现,在这样的两个家庭群中,微信家庭群都被寄予了“关系修复”的期待,然而现实生活中,家庭之间价值观的不同以及琐碎的生活矛盾导致了家人关系的疏离,而家庭群作为亲情关系的延伸也就此慢慢冷清。
工作群、同学群、饭搭子群……家庭群仿佛被淹没在一波又一波的微信群聊中,成为其中不受重视的那一个,但事实上,家庭群为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沟通平台,充当了联系亲情的网络纽带。
成都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副会长、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段文杰告诉记者,亲人们在家庭群中交流很少,从社会学的的角度出发,这一现象实际上折射出的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强弱关系从现实社会向网络社会的弥散。
“具体而言,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不少家族成员之间距离遥远、日常生活无交集等原因,家庭情感较为疏远,关系亲密程度不足,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当遇到困难的时候,相隔遥远的家族成员间也无法提供及时的帮助,也没有提供彼此互动的契机。”
▲网友表示,以自己家庭为单元的家庭群聊天频率较高
段文杰表示,这也成为家族成员间形成弱关系的原因之一,“即便空间距离可以在网络上得以拉近,但情感上的距离依旧存在,经常在群里分享却无人回应,事实上就是现实社会中的弱关系在网络中的蔓延。”
“虽然如今有很多家庭群,但群体内部却显得十分冷清。这种现象映射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时代信息量的爆炸,大家的认知水平多元化和分层化程度极高。因此,即便在自己的家庭圈中,不少人仍然感觉“聊不到一块去”。”四川明炬律师事务所资深家事律师张承凤分析。
在她看来,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中的“分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财富水平的多元化,比如一个家庭中可能包含着中产阶层、高净值人群和普通人群,跨度非常大。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带来的生活习惯和认知差距很大,同时也难以避免带来误解,比如普通的生活分享都可能会被认为是炫耀。”张承凤表示。
“同时,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存在差异,导致各自都生活在自己的圈层中,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和语言沟通体系,这些因素铸造了一堵天然的“屏障”。”张承凤分析,这种认知层面上的差距复杂度远超其他,比如有人关注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有人却更关心国际形势,“你关心的事我不关心,我关心的事你不关心,彼此之间的话题和兴趣爱好差异很大,慢慢地就变得无话可说了”。
-4-
如何让家庭关系升温?
专家:可以从讨论共同话题、家族记忆和提供情感支撑等方面入手
那么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一“利器”增强亲人们之间的情感呢?张承凤表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我们在面对家庭亲情时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推动和讨论家族的共同议题,如给老人养老、晚辈的婚事、节假日的家族聚餐等等,来提高亲人们沟通的频率。”
她以广西桂林张树的例子分析,张树大伯家境的优越以及时不时在群里的炫耀、攀比让他感觉很不适,因此这个家庭群并不热闹,“但一个家庭群是由许多人构成的,如果亲情淡漠了,原因在于双方没有共同经营好关系。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理解、包容、接纳,积极地去推动彼此情感的链接,同时推动家庭关系向更良性的方向发展。”
同时,她也强调了不要对家庭群有太多的期待,“我们处理亲戚关系需要秉持“求同存异”的态度。尽管有血缘关系的天然链接,但家族中两个人要做到精神领域的高度吻合、彼此滋养,实际上是很难的。因此,亲人之间需要多聊共同的话题,减少或避免因意见、观点不同而导致的矛盾冲突。”
在段文杰看来,采用不同的形式,增强与家庭群成员的互动频率、加强感情联系、增加亲密程度、增多利益交换的方式都可以将家人们之间的“弱关系”转变为“强关系”。
“例如,在家庭群里分享有价值的内容、讨论能让其他群成员参与进来的话题、共同参与一些互动游戏或活动等,可以增强与家庭群成员的互动频率。”段文杰强调,也可以讨论共同的回忆、分享家里老人的生活状态、主动回应别人的分享、积极点赞和评论家庭成员的朋友圈、视频聊天等,可以加强感情联系和亲密程度。
另一方面,也可以主动了解家族成员的日常生活,了解其烦恼和困难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等,有助于建立互惠互利的家族关系。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一些沟通技巧,促进与家族成员的沟通,为彼此提供良好的情感和社会支持。”段文杰总结,他认为,在家族成员的共同经营下,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渠道、微信家庭群这一平台,将“冷漠疏远的弱关系”转变为“温暖有爱的强关系”。
而在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樊平的眼中,家庭群事实上是“血缘关系群”,未必是“共同生活群”,同时也未必是“利益相关群”,因此彼此之间的链接感会很弱。
“想要推动家庭群体关系的密切连结,在地共同生活是关键。除了血缘关系的纽带,家族还可以在血缘关系之外建立相应的社会联系,如在工作上互相照应、产生经济关联,就是俗话说的“在一个锅里吃饭”。”同时需要注意,要把握好家庭关系与个人生活的尺度边界,过于密切的家庭关系可能也会带来一些“甜蜜”的负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