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智能媒体设计重磅盛会——“AIGC 应用大时代开启与设计学专业变革”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专委会成立大会(以下简称“AIGC高峰论坛”)在福州网龙网络科技总部举行。
(资料图)
据悉,本次AIGC高峰论坛由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网络科技与智能媒体设计专业委员会、教育部“数字媒体艺术”虚拟教研室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网龙网络公司承办。会上,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健,海峡都市报社长兼总编辑黄少鹤,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黄心渊,网络科技与智能媒体设计专委会主任吕欣出席并致辞。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网络科技与智能媒体设计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在论坛期间正式成立。
高峰论坛上,来自清华、中传、北航、北理工、同济、北师大、江南大学、西安美院、《传媒》、澳科大等国内外专家学者,腾讯、百度、科大讯飞、小米、旷视科技、小冰公司、英伟达、微软、Stability AI等中外科技企业代表,共同围绕AI与创意产业的关系、AI对教育领域的影响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设计学及AIGC领域的硕博研究生超百人参与了会议。
首先是致辞嘉宾的分享呈现:
产学研创融合推动文化数字化
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健
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健在开场致辞中谈到,AIGC技术迅猛发展,给设计教育领域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广泛的机遇。他提出了几个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这场巨变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设计在文化传递中的有效性?如何兼顾全球视野与地方特色的平衡,实现文化观念的抽象性与设计实践的具象性的统一?他指出,此背景下,我们更需要推动“产学研创”深度融合,通过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模式,实现文化数字化战略,实现数字中国与文化强国。
“百万数字人计划”普惠百姓
《海峡都市报》社长兼总编辑黄少鹤
《海峡都市报》社长兼总编辑黄少鹤在致辞中表示,AI技术重构了舆论场规则,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也让媒体人更加深刻地去思考人工智能究竟如何影响媒体传统的生产链条,如何催发发展的全新范式。他透露,海都报今年将与研究机构及技术平台联合,依托1400万粉丝推出“百万数字人计划”,通过技术普惠,让老百姓低门槛甚至零门槛地拥有“数字人分身”,让普通人切实感受并且参与到元宇宙技术发展的时代洪流中。
培养教师团队 精准化培养人才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黄心渊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黄心渊在发言中介绍了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历史缘起,以及专委会的成立背景。他表示,近年来,我国智能媒体生态飞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悄然经历着一场全产业链的深刻变革,希望新一届专委会能够继续聚焦需求,服务教师,精准化为相关行业提供优质的科研服务与人才支持。
网络科技与智能媒体设计专委会主任吕欣
新当选的网络科技与智能媒体设计专委会主任吕欣教授表示,生成式AI的快速崛起,正推动AI从识别、感知世界到理解、生成、创造世界的跃迁。它正在带来人类知识存储与使用的新范式,带来人机交互与数字内容生成的新模式,带来人机共创与个性化教育的新方式。未来专委会将会努力做到“破壁”、“赋能”和“分享”。整合企业界与学术界优质资源,促使双方优质的教育与人才资源流动起来;即时总结和提炼行业与学术前沿知识,打造系统专业课程,赋能教师职业发展;通过开展行业分享会、学术论坛、工作坊和打造“海绵课堂”“干果儿学院”等学习平台,让优质科研与教育内容实现社会分享。
接下来是主题演讲嘉宾的精华内容:
网龙刘德建:AIGC激发无限创意与新美学
(网龙网络公司董事长刘德建博士用AI虚拟形象作主题演讲)
网龙网络控股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际智慧学习环境协会主席刘德建表示,AIGC的飞速发展带领我们进入了人工智能驱动的创意大爆炸时代。如何不遗余力地拥抱和推广AIGC,让更多企业和个人都能学习并享受到AIGC带来的赋能和红利,既是本次峰会的目标,也是未来每个人需要长期关注和研讨的方向。他介绍说,当前AIGC已广泛运用在网龙的游戏、数字教育等各项研发中,它在设计、教育、数字孪生等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人与人工智能的合作,我们将进入一个无限可能的创意领域,探索出远超以往想象的创新和美学。”
小冰公司谢文砚:未来15年属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数字人
(小冰公司战略合作总监谢文砚作主题演讲)
小冰公司战略合作总监谢文砚从“起源、认知、探索、未来”四个方面介绍了小冰公司在大模型、AIGC、AI Being等前沿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谢文砚引用图灵奖得主杨乐昆在2023智源大会上的观点,认为人工智能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世界模型,第二个是Reasoning Learning,其三是基于大模型,将复杂任务进行理解,并拆分成简单任务后分层处理。而在第三点上,小冰已经做了许多尝试。
目前大模型、AIGC和AI Being已落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面向企业,将智能算力和大模型的能力,注入到现有的平台级产品里,提供各个To B场景的服务。以微软Azure+OpenAI、Amazon的Bedrock+Titan,阿里的灵骏+通义千问为代表,摆明了要延续云计算时代的优势,先把卖水的钱挣了。
第二类是面向最终用户,提供现有产品的升级体验。代表是微软的New Bing+GPT4,谷歌的Google+BARD,阿里的钉钉+魔法棒,字节的飞书+MyAI,金山办公的WPS+WPS AI等。
第三类是面向企业和最终用户,提供基于大模型底座,具有多种AIGC能力的人工智能数字人,具有可交互、有情感、生动自然、多样性的特点,能在不同的智能设备、智能界面和场景中,成为每个最终用户获得知识、服务、情感陪伴的第一入口。以小冰公司的XLLM+AIGC工具集+AI Being为代表。
“从底层技术发展来看,随着硬件的算、存、网成本大幅降低,AI芯片成本大幅降低,大模型的成本的大幅降低及轻量化,可以让开发者更加可用,prompt层更加易用,最终用户更加爱用。那么数字人等的生产制造成本和应用会达到临界点,让未来每个人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数字化身,未来就会到来。”谢文砚表示,过去15年属于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未来15年属于混合异构的智能算力、大模型、AIGC和数字人,全新的智能时代即将来临。
旷视爱有礼:迎接多模态大模型时代
(旷视科技云服务事业部算法总监、主任研究员爱有礼做主题演讲)
旷视科技云服务事业部算法总监、主任研究员爱有礼以《浅谈 AIGC 背后的基本算法原理》为主题,从生成文字、生成图像及视频、图文并茂、生成音乐及多模态四个方面展开,对AIGC背后的基本算法原理和应用方向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他表示,在生成文字方面,AI2.0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东西,相当于是无监督学习,用到自回归的模型。AI1.0 时代,公司做很多东西都需要去标注,找很多人,因此耽误时间。AI2.0时代则免去了人工标注的方式。在生成图片方面,常用的著名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对抗神经元网络来生成图像的GAN,实时性好;另一种是通过扩散模型来生成图像的diffusion model。在图文并茂方面,Transformer逐步统一了自然语言处理NLP和计算机视觉CV,这给文字跟图像对齐提供了可能性;当前除了文字引导图片生成以外,还有图片引导图片生成的算法,例如ControlNet。在多模态方面,多模态的秘密在于大模型的传入其实既不是文字、也不是图像、也不是声音,而是文字、图像、声音变换到一个对齐后的均一高维空间里的信号,因此可以实现图文交错的输入。
他指出,随着算力不断提升,语言模型已经从最初基于概率预测的模型发展到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的预训练语言模型,并逐步走向多模态大模型时代。“相信不久的将来,AI很可能会拿起画笔去画一幅物理世界的图像,而这些都是生成机器指令来实现的。”
StabilityAI郑屹州:好奇心是新的社区范式的驱动力
(StabilityAI 技术产品总监作主题演讲)
StabilityAI 技术产品总监、Disco Diffusion 等开源项目贡献者郑屹州对跨模态开源基础模型为社区范式带来的变革进行深度介绍。
他认为,跨界、普惠、开源的基础模型改变了社区的范式。打破文本和图像之间边界的模型,以及跨专业、跨学科的社区让生成式AI“跨界”破圈;易用的模型让视觉传达的门槛前所未有的降低,“普惠”大众;方法透明,人人可用,全程开源和扩展简单的“开源”模型让生态前所未有的繁荣。他也展开讨论了新时代下社区中个体参与者与AI的关系,以及社区成员间的动态;社区成员和AI形成“群体创意”和“群体智能”,一同推进领域发展。
郑屹州表示,好奇心是新的社区范式的驱动力。如何维持好奇心并把好奇心投入到这个领域中去是接下来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英伟达何展:具生智能或是下一代人工智能形态
(NVIDIA中国区Omniverse Lead何展作主题演讲)
NVIDIA中国区Omniverse Lead何展从核心技术、发展趋势、落地成果几方面阐述了LLM 大规模语言模型和生成式 AI 时代下,科技融合时代下的数字内容生产变革。同时,还介绍了计算机图形图像级的最新进展,以及下一代人工智能可能的形态——具身智能。
何展认为,发展人工智能的意义在于能够让机器造福人类,协助处理事务,提高生产力;更进一步则是让AI进行创造,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要让机器理解人类社会,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就是具身智能。“具身智能简单来说就是AI的大脑加上躯体。它能够跟我们生活的环境进行交互,从而展现出智能行为。”他认为,AI的躯体其实并非是最重要的,核心应该是发展AI大脑,打通人机交互方式,让AI能够主动感知物理世界,拟人化的思维路径才能做到人类期待的行为反馈。机器视觉和多模态大模型正是开启这个世界的两把钥匙。
面对AI新纪元挑战,何展提出了三点建议,他表示,我们首先要增强体魄,用一个清醒的头脑去理解认识AI;其次,要不断学习进步,了解前沿技术和工具;最后,时刻保持人类的创造能力,去不断探索发现新的“绿洲”。
北师大蔡苏:AI+AR创新教育范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蔡苏作主题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蔡苏以《ChatGPT+AR 对教育领域影响的思考及实践》为题,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以知识传递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何去何从?”,探讨了教育领域的变革方向和发展趋势,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新一代未来人才。
蔡苏老师用了实际案例和现场互动生动诠释了AI对教育范式的冲击和创新。首先,他用“你和一条龙、机器猫怎么在太平洋的荒岛上度过三天?”的题目为例,展示了六年级学生真人写作和多个大模型写作的结果对比。蔡老师认为:“AI在写作的技法和遣词造句上它是无可挑剔的,但它的文字缺乏个性、没有感情。”其次,蔡老师现场演示了北京师范大学VR/AR+教育实验室的AR数字人李白在接入ChatGPT后的交互体验,展示了未来教育的可能场景。
蔡苏指出,AIGC时代纯粹获取知识已不足以与人工智能竞争,我们需要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和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接受新事物、新技术,善用新技术,而不是排斥和恐惧,免于被时代淘汰;更重要的是,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习品质,追求“难而深,少而精”的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和韧性。
科大讯飞郜静文:
(科大讯飞虚拟人业务部总经理郜静文作主题演讲)
科大讯飞虚拟人业务部总经理郜静文以《AIGC助力内容生产应用分享》为题,从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出发,详细介绍了科大讯飞近年来新技术在虚拟数字人领域的创新应用和成果。
郜静文介绍,文本分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逻辑推理、数学能力、代码能力以及多模态能力,是科大讯飞总结的通用人工智能的七大能力维度,也是星火认知大模型持续在优化升级的方向。目前,讯飞开放平台从“能听、会说、能看、会认、能理解、会思考”对外开放559项人工智能能力及解决方案。基于星火认知大模型,科大讯飞拓展了英语口语陪练、智能车载助手、虚拟数字员工等解决方案。
具体到虚拟数字人解决方案,郜静文表示,基于讯飞的AI技术赋能,目前虚拟数字人已实现了从声音到形象的自动化构建技术。她指出虚拟数字人的三大需求场景分别为虚拟机器人(如虚拟客服、虚拟迎宾、虚拟助手)、数字分身、虚拟偶像,而打造出有人设、可传播、可交互、可带走的IP形象关键点及要点包括:讲好故事做品牌、提炼符号推产品、做好用户沟通新界面、通过代言及周边等做好品牌生态。目前科大讯飞AI虚拟人已经广泛应用于媒体、金融、智慧文旅、企业数字化、智慧政务、IP运营等多个领域。
小米刘静:AIGC呼唤“以人为本”的智能设计
(小米人工智能体验设计总监刘静作主题演讲)
小米人工智能体验设计总监刘静从“以人为本”的用户体验出发,以小米AI智能助手设计实践为例,阐述了人工智能和数字化趋势下,智能助手产品体验设计的要点,同时分享了关于设计与技术、科技与人文在未来人才培养中的影响。
刘静以“小爱同学”为例,通过“抛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生动剖析了智能硬件设计如何“让复杂的操作变成一句话的事”。通过智能语音交互深入到更多场景和设备,解决多设备协同问题,构建手机语音助手打电话、发微信、找应用、搜索音乐、天气、日程等实用功能,解决GUI(图形UI)与VUI(语音UI)混合交互问题。探索让AI能够感受并反馈用户的情绪……刘静认为,人工智能是科技与人文的交汇,AI技术转化创新交互体验、催生新的交互形式,当技术跨越式发展时,产品设计将从“大刀阔斧”转向“精耕细作”,设计师需要不断打磨产品细节,让智能产品具备丰富细腻的体验。
刘静表示AIGC带来了挑战更带来了机会。挑战层面,内容结果的准确性等安全问题凸显,用户研究、测试的难度增加,需要改进方法;机遇层面,高内容价值的创作仍然具有高价值,并将在AI加持下质量更高,AI帮助任何人将创意想法形成画面,释放了无限的创造力。针对AIGC时代的人才培养,刘静认为,设计师需要尽快将AIGC纳入设计工作流程,教育领域需要将技术知识融入设计学科,重点培养人才的四大能力:理解技术的能力、通过数据洞察分析的能力、运用AI工具的能力、结合技术实现创意的能力。同时,从教育源头培养学生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做到心怀敬畏,关怀他人,用人文精神去制作产品,创造出更多“以人为本”的产品。
AI and NFT artist宋婷:艺术与AI工具不可分割
(AI and NFT artist宋婷作主题演讲)
AI and NFT artist宋婷从自身创意作品出发,介绍了AI、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艺术的融会贯通,彰显了强大的人文力量,以及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力量。
作为国际TOP级的数字艺术家,宋婷介绍说,多年来都在关注前沿信息科技和艺术原生的结合,尤其是人与AI协作的探索。她认为,我们生存的世界是人类智能、人工智能、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四元并立体,将数字艺术和传统美学进行二元对立无意义。当下人类应该聚焦如何建立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之桥,让二者都变得更好,而当今设计师也应该持续探索能够引人共鸣的数字精神生活。
在数字艺术实践分享中,宋婷表示,AIGC时代设计师一定要有工程师思维,从设计师到营造者的转化。宋婷展示了运用AIGC工具生产图片、影片的方式及作品,她表示,用AI做影像,一方面是数字艺术作品也可以传递创作者不可替代的精神和灵性;另一方面也是拥有当前国内外前沿的大模型、AIGC工具及强大算力的支持。“AIGC时代,每一个设计从业者都不要给自己设限,持续探索数字艺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Epic Games褚达:设计及美术职业重要性将提升
Epic Games中国区教育总负责人褚达从技术角度,介绍了Epic Games近年来在虚拟数字人、虚拟空间领域的实践探索与技术应用案例,并分享了元宇宙表现形式、基础构架,以及未来发展思考。
针对元宇宙的表现形式,褚达认为, 国外的元宇宙表现形式多数是以完全虚拟的形式,比如虚拟演唱会、虚拟发布会;国内更倾向于虚实结合的形式,就是通过虚拟的形式来促进现实的一些相应的活动以及展览的发展。而在元宇宙创建过程中,平台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虚拟数字人和用户交互的场所。比如,基于堡垒之夜构建的数字娱乐平台,打造了体育赛事、时装发布会、汽车品牌发布会等,还可以将好莱坞或漫威的角色引入虚拟平台,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平行世界。
在技术对设计学的影响上,褚达表示,随着元宇宙的高速发展,未来设计、美术相关职业重要性会进一步提升,将在新领域、新赛道,迸发出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未来,可以通过技术的赋能,让平台与设计师携手一起创建元宇宙空间。同济大学丁峻峰:构筑未来科创教育体系
(同济大学副教授丁峻峰作主题演讲)
同济大学副教授、FabLab实验室主任、FABO“数制”工坊创始人丁峻峰结合实践经历讲述了人工智能时代对于未来人才培养的影响和思考。
丁峻峰介绍,教育界有个普遍共识,人才的核心素养包括"7C",即批判性思维/思辩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跨文化理解及素养、信息技术素养、自主职业规划和自我学习素养,其中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核心组成之一。针对AIGC时代下,智能设计人才的培养,丁峻峰引用了“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的观点"理科是发现真理、解释真理的系统;工科是解构、建构的技术;文科是是非道德的判断;艺术是品鉴自然、人生和社会的途径",他认为,设计是桌面,而理工文艺是支撑桌面的四根腿脚,未来的设计人才需要有这四个学科的支撑。
基于以上分析,未来我们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丁峻峰认为,传统教育系统中“以时间换高分”的思维亟需突破,如果用以前的方法来教育未来的孩子,这个其实就是剥夺他们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下,应该构筑未来科创教育体系,培养孩子主动探索的创造性,以及跨学科学习能力,让他们突破思维禁锢,自由成长。
孪数科技印隽:AIGC在专业领域要有专业玩法
(孪数科技元宇宙事业部总经理Rost印隽)
孪数科技元宇宙事业部总经理Rost印隽以《AIGC世代的设计变革与创新》为题,结合诸多实践作品及案例,阐述了AIGC前沿技术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岗位需求、AI人工智能绘画等内容,同时,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业态问题和社会伦理问题。
印隽通过诸多实战案例,展示了AIGC在精确可控性层面的应用场景,通过AI制作品牌级的商业插画,通过AI完成角色立绘、线稿上色、表情控制、场景设计;同时,展示了AIGC工具在生成时尚穿搭方案、装修方案生成、与国潮设计结合训练哪吒LoRA模型等的实战案例。
AIGC的确带来了更便利的创作环境和机会,但AIGC不应该只是降低这个赛道的准入门槛,AIGC提高了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作为专业赛道的从业者和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新的创作链路带来的设计范式对业务和社会的影响。
针对AIGC版权问题,他表示,可口可乐、飞猪、林肯公园、钟薛高等大量AIGC落地商用案例已经出现。AIGC本身只是工具,是否有版权或著作权问题,取决于使用的人。但立法一定是落后于科技的迭代速度的,所以作为走在赛道前沿的从业者,现阶段我们使用AIGC时,更多是要用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
在AIGC给设计领域带来的冲击上,印隽认为,元宇宙时代的使命是构建新的人机交互场景,以及缔造一种人与人的新的链接。新的交互形态和内容创作形势,所影响的不仅仅只是生产效率的提高。AIGC会改变生产力关系,会产生新的技术伦理问题,所以从业者不仅仅应该只关注技术层面的解决方案和能力,我们需要构建的是一个更完整的人才生态和业态。
“会取代你的,不会是AI,而是会用AI的人。”
中传吴卓浩:AI创造力将成个体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吴卓浩作主题演讲)
面对今天快速发展的AI技术与应用,以及即将到来的AI时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情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成长呢?人工智能与用户体验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阿派朗创造力乐园联合创始人吴卓浩,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儿童如何和AI相互学习、相互拓展、互相激发,形成奇妙的共创。
吴卓浩认为,对于青少年来说,尽早体验AI科技、学习AI知识、领导AI共创是AI时代最重要的事。因为AI正在快速发展,没有人可以回避。AI作为工具和伙伴能够大幅降低青少年在各种学习初期的门槛,让他们可以更专注在自己的思考和创意上;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去尝试和做出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情。这样的共创可以在众多领域、持续进行,让每个孩子都能把自己的兴趣特长与AI充分结合、获得更好的成长。
吴卓浩强调,聚焦人机协作的“AI创造力”,将成为AI时代中人类的核心竞争力,应从青少年培养开始,经过他和团队多年研发的AI创造力培养体系也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圆桌讨论:AIGC应用大时代的破与立
圆桌讨论环节,在优格微度公关顾问(北京)CEO张丽锦的主持下,《传媒》学术期刊主编杨驰原、西安美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张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与艺术学院副院长胡勇、腾讯CDC 品牌总监饶瑞、旷视科技设计总监马腾、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孙国玉,就“论文是否能AIGC”“被AI失业”“技术与美术”“AIGC与版权”“AIGC应用时代是赢者通吃还是百花齐放”等热门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就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共生共长关系进行了阐述。
圆桌讨论
(圆桌主持人优格微度传媒CEO张丽锦)
《传媒》杨驰原:堵不如疏 创建AIGC监管机制
(《传媒》学术期刊主编杨驰原)
针对当前普遍出现的“ AIGC写作业、写作文”现象,《传媒》学术期刊主编杨驰原表示,应从两个层面来看。
首先是短期来看,目前对于重度使用AIGC,由AI直接创作论文等现象需要排斥,论文是需要原创的。随着技术和信息渠道的扩展,学术期刊除了在知网查重外,针对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直接扒论文的现象,都在不断扩大信息源,但目前反AIGC论文的技术还没有加上。
其次从长远来看,GPT技术将会被广泛应用,人们创造技术是为了应用它,而不是限制使用。堵不如疏,未来建立完善的AIGC监管机制,论文考验的最核心不是“独立完成”这个能力了,而是灵活运用技术工具的能力。
西安美院张犁:培养“AI+”思维应对“被AI失业”
(西安美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张犁)
AI造成的失业危机,职场人该如何应对?西安美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张犁认为,与其焦虑不如主动拥抱变化。随着AI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尽管一些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或许会逐渐被AI取代,但许多新的职业和岗位也将涌现,为年轻人提供更多职业选择和机会。
对于如何应对AI冲击波,张犁强调,一方面要加强自身职业规划,提升素质;另一方面,要培养“AI+”思维,跨界融合碰撞出新火花。
北航胡勇:技术与艺术并进 AIGC不是培养“参数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与艺术学院副院长胡勇)
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艺术能力和技术能力哪个更重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与艺术学院副院长胡勇认为,二者都非常重要,北航一直在探索技术、艺术跟设计的交叉融合:一方面,从2010年起,当计算机深度介入到艺术设计时,我们就开始谈“计算设计”,给学生教授编程思维及适合艺术设计的编程工具;另一方面,在AIGC时代,要警惕设计专业不是培养“参数侠”,不是写好Prompt就行,艺术能力是基础。当下设计学科的课程体系应该建立在计算机语言和人工智能语言之上,而教育者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这些工具剥离,把最本质的知识带给学生。
中传孙国玉:数字媒体人才需具备四种能力三种素养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孙国玉)
面对AIGC技术对数字媒体行业的影响,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孙国玉认为:“未来一个好的设计师,第一做得了设计,第二写得了代码,第三搞得了产品,第四玩得了AI;要具备三种素养:科技素养、人文素养、设计素养。”她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培养人机协作的能力和意识,具备智能思维;二是要了解基于AI的设计方法,探索和运用新工具;三是掌握了解AI技术背后的设计原理,以更好地运用工具,解决真正的问题;最后一点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秉持“以人类为中心”设计理念,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在AI技术的浪潮中迎风前行。
腾讯饶瑞:AIGC版权问题,可以与版权提供方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腾讯CDC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CDC 设计&品牌总监饶瑞)
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CDC 设计&品牌总监饶瑞以腾讯对于图片、音视频等的版权实践和策略为例,阐述了AIGC时代出现的版权问题。他认为,作为使用AIGC技术的企业,不应在创作端限制使用,毕竟使用者不知道生成的内容是否侵权,可以尝试采取先生成再处理的方式管理侵权问题,比如,与版权供应商探讨版权数据库接口对外使用的方式,以确保AIGC内容合法合规的使用,这是与以往采买模式不同的基于新时代产物的新的商业模式。同时,饶瑞指出数据源自生产端,就像石油一样,数据也是有主权的,所以鼓励设计师们、高校老师学生们在版权的生产端进行更深度的研发和探索。
旷视马腾:关注AIGC的数据增广价值
(旷视科技设计总监马腾)
旷视科技设计总监马腾从三个方面介绍了AIGC的更多应用场景:一是AIGC与CV技术结合能够更好将人与媒介连接,在基础图像视频内容生成基础上,CV可以把物理世界信息作为AIGC的输入源,更互动及定向的影响内容生成,提升用户交互体验;二是,在优化先有工作流方面,AIGC也发挥着广泛作用,例如通过图像生成简化工业设计流程,用AIGC从线稿生产成片,替代传统3D渲染,极大丰富创意及提高工作效率。第三,马腾强调了AIGC在AI生产端的价值,如用 AIGC 生成出来的图像数据继续作为模型训练的数据集, 通过数据增广,让模型训练更敏捷更有效。
在公共问题“ AI GC应用大时代,是赢者通吃还是百花齐放?”上,圆桌嘉宾们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杨驰原认为,科技企业的“AI觉醒力”不同,技术关注、应用、迭代的速度与深度不同,将造成赢者通吃的局面。胡勇也表示,因占有算力、数据等资源的不同,创业公司与科技大厂存在差距,百花齐放有难度。饶瑞表示,未来不会有太多大模型存在,基本会是几个大模型赢者通吃,而百花齐放可以理解为是万花齐放,AI是一种基础能力,会深度融合到方方面面,在未来大模型上延伸出的垂类模型或基于大模型基础上建设的应用,一定会是万花齐放的。马腾相信,AIGC会促进用户对更高品质的新体验的追求,这会促进形成更复杂多元的产业链,未来在整个生产链路都会有AIGC会百花齐放的繁荣。张犁与孙国玉则从教育角度思考,张犁认为对于AIGC带来的设计专业变革应该秉持开放性态度,教育工作者要响应教育数字化战略,数智融合,培育复合型人才,让百花可以齐放;孙国玉指出,中传在设计学科交叉行列走在前沿,需要思考的是把研究成果做成平台,将知识、技能分享,用教育普惠促进AIGC应用的百花齐放。
在圆桌论坛的最后,与会嘉宾分别用一句话寄语AIGC应用时代:
AI 正在为我们构建一个全新的世界,今天我们正站在这个全新世界的门口。
——《传媒》学术期刊主编杨驰原
用美好的创造创作未来的美好。
——西安美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张犁
有 AI 的加持一定会带来美好的创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与艺术学院副院长胡勇
大家爱AI,一定要取之有道,用之有方。
——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CDC 设计&品牌总监饶瑞
保持好奇心,让我们奔跑;保持耐心和信心,让我们跑得更远。
——旷视科技设计总监马腾
浪起清萍之末,风起微澜之时,这个时代刚开始,更大的舞台等着我们。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孙国玉
【推广】
标签: